族谱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族谱知识

祠堂是怎么分类的?祠堂可以分为哪几类?

转载
2021-09-06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其属性上看,祠堂可分为三大类:1.庙祠: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祠堂是怎么分类的?祠堂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从其属性上看,祠堂可分为三大类:

  1.庙祠: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专祠: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宗祠。宗祠又分为:

  1总祠: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宗祠: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支祠: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祠堂是怎么分类的?祠堂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祠堂按其性质,

又可划分为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又可分为公祠和私祠;

  1.公祠: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还有一种是皇帝颁诏修建的,如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 公里处有个"杨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的,是元代时他的第十七代孙奉旨修建的。

  2.私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四)生祠,即为活着的人立祠。

生祠是祠堂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始于西汉时期。汉孝文帝时燕相栾布(?~前145年〉在吴、楚七国叛乱时,因击齐有功而被封为俞侯,后又做燕相,燕、齐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为其建造了生祠,叫"栾公社"。唐代也有生祠但不多见。明天启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1568年~1627年)把持朝政、权倾天下,许多献媚官员或畏惧其气焰者,纷纷上奏朝廷请命为他建立生祠。清乾隆年间,傅恒(?~1770年)在平定大金川后班师回朝,乾隆帝下令为他建了一座生祠,该祠中的碑文记录了傅恒一生的丰功伟绩。如今,傅恒和魏忠贤这两位代表着一忠一奸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祠碑都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