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文章介绍,中国曾经使用过12000个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050个,常用姓氏不到200个。湖南境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多少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归答这个问题。要有比较权威的数据,只能由政府统计部门宣布。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来就没有宣布过姓氏数。湖南尚未出版《氏族志》,氏族研究比较薄弱。姓氏数是一-个变数,不同历史阶段姓氏数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相近的年份,姓氏数也会不一样。人口在流动,在自然增长或自然消亡,姓氏数也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大姓人口流动,一般不会影响姓氏数的变化,象李、王、张、刘、杨等姓,人口再流动,也尽不会从一个省消失。但小姓、希姓就不同了。有些小姓、希姓的人口数极少,有的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一旦流出省外,或者自然死亡,这样的姓氏就没有了。有些湖南没有的姓,又会不断入进湖南。如1990年统计,全省有51个民族,其中40个民族是近现代以来因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从外省迁进。不少少数民族姓氏是湖南没有的,所以姓氏很难有一个正确的数字。虽然全省没有《氏族志》,但不少市(地、州)、县(市)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排比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6个。
这个数据无疑缺乏权威性,会有些出进,但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至于姓氏的使用面,大概排在前面的仍旧是李王张刘陈杨诸姓,而详细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县,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届全国第六十七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四:希姓义姓,在江永县居第六位。据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17%以上,这就说明了姓氏使用的不均衡性。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心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 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 、“越” 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入一步 去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
春秋战国以后,湖南入进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承南迁,特殊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 “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
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入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 ,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凉,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儿,使用的姓氏随农夫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进湖南,苏、浙、皖、赣人,特殊是江西人大批涌入湖南,遍布三湘四水, “从征”、 “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 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入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令人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姓氏数的统计资料。历史发铺到今天,封闭的社会状态已经打破,社会全方位开放,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