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象征。那么古人是如何选取名字的呢,古人在选取名字时会结合义、形、音等多个方面,通过名字铺现出自己的志趣、抱负、排行等多个信息点,给人留下视觉、听觉、感受上的良好印象。宗谱云小编认为其形式主要分为一下几种:
一、阐述志向。古人在命名时非常注意道德和功绩,或以“忠义礼信”为名。例如名将韩国忠;刘义庆、刘义;韩信、单雄信等。更有以“谦”为名,例如吕祖谦、于谦、钱谦益等。
二、祈求福气。人们在取名时不免表现对未来优渥生活和高贵社会地位的祈。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名就强烈反映了取名者的期盼。另外,古代多以科举进仕,因此,范新科、裘状元、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等类型的名字也是不胜枚举。
三、尊崇古人。正如我们现在取名一样,古代也有许多取用自己崇敬之人相同名字的例子,以表达自己的敬仰。就比如许多人崇仰孔子,以孔子所说的“希”进名,如曹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周公旦);雷渊,字希颜(颜归);祖蒙正,字希吕(吕蒙正)等。
四、消除灾祸。命名也是表达消除灾祸、逢凶化吉愿景的一种方式。如霍往病、司马消难、辛弃疾、石保吉、孙逢吉等例。
五、增添寿福。受环境因素的局限,古人的人均寿命都不高,因而大多相追求长生不老,各种炼制丹药也应运而生,而这种长寿的强烈愿望也在名字中大有体现。多体现在“寿”和“龄”字上。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万龄、延龄、松龄、鹤龄等。
值得注重的是,古人赋予名字极其广大的含义,观似辽阔自由,但其实还有许多限制之处,最为显著的就是需要避讳皇帝和先人。不同朝代,百姓需要避讳的程度不同,而且并不是最开始取名时的避讳就能够一劳永逸的,碰到朝代更替,就需要再一次的改名。那么古人改名遵循着怎样的原则呢,大致可分为一下九种方法:
一、音译形避讳法。一些皇帝规定比较严格,就连形义都要归避。比如前秦皇帝符生,只有一只眼,外号鸣“独眼龙”,所以任何带有“缺”、“少”、“残”、“伤”、“毁”等字决计不能出现。
二、形似字避讳法。比如皇帝名“威”,而名中带威的人就把“威”字改为“成”字。
三、增偏旁避讳法。邱姓之人本姓丘,为避讳孔丘而改姓为“邱”。
四、改读音避讳法。孔子自古至今在学子中的地位都很高,为避讳“孔丘”之名,学子在用到“丘”时就用“某”代替。
五、删名字避讳法。这个方法比较简朴,若是名字中含有需要避讳字,就直接删掉这个字,不过这个方法可能只适用于双字名。
六、拆字避讳法。比如五代时后晋皇帝鸣石敬瑭,姓敬之人就把敬字拆开,取文字旁,于是敬姓就改为文姓了。
七、创造字避讳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民”字不能鸣了,同音也不行,唐朝就把民改为“户”加了一笔,从此民部成为户部。
八、同音字避讳法。同音是指类似同音,并不是真正的同音,如清朝人用“元”代替“玄”。
九、同义字避讳法。即为避讳皇帝之名而用同义的字。秦始皇时期对避讳治理很严格,秦始皇名正,于是“正”就不被答应使用了,大家就会用“端”来代替“正”的使用。
古人迫于皇帝的威严,出于对先贤祖先的尊重都会避讳他们的名字,而这些避讳的方法也就逐渐形成,成为一套完整的改名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