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这个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奴隶社会、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筑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立国之前,这在秦汉以来的文献中不乏记载。
青海地处祖国西陲,秦汉时期是古代羌族的聚居地区。当时羌族社会发铺尚处于“不立君长,无相长一”的情况,谈不上建立什么国家,甚至连固定的部落联盟也没有形成,当然不可能出现城堡。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他们并不那么观重和需要城堡,就连南北朝时期在青海立国三百年之久的吐谷浑,直到五世纪中叶才开始建城,“始邑伏罗川”;六世纪中叶,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但其习俗仍旧是“虽有城廓而不居”,“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确切地说,青海地区古城的出现是和汉军入进河湟地区相联系的。汉代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开疆拓土,屯田戍边,设郡置县,不断开发河湟以至更为广阔的地区,在青海的湟水流域、黄河河曲以东地区留下了数量相称可看的古城遗址。它们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青海历史发铺的重要见证。
西平亭(城〉是青海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座古城。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往病打通河西走廊,斩断匈奴人与差人的联系以后,入军湟水流域,在今西宁一带建立军事据点西平亭。以后,陆续在湟水流域设立临羌(今湟中多巴)、破羌(今乐都老鸦)、允吾(今民和古鄗)和安夷(今平安)等县,这是青海历史上建立较早的一批古城,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临羌县是湟水流域第一个县级建置。顾名思义,临羌城就是在靠近羌人居住的地方建立的城堡。建置时间应在武帝元鼎6年(公元年111年),和李息、徐自为讨平羌乱之事有关。这个临羌城,唐代曾一度改称临蕃(音:波)城(因为吐蕃人代替了羌人和吐谷浑人)。但这只是官方称谓,民间仍沿呼旧称。直到宋代收复河湟地区,也曾一度改名西宁城,当地的确(音:古)厮啰人仍称林擒城、林金城等,实际还是鸣它临羌城。
破羌城建于汉宣帝神爵2年(公元前60年),当是后将军赵充国安定羌乱以后新建置的。1942年在乐都老鸦城四周出土《三老赵掾之碑》一通,墓主人赵宽就是赵充国的五世孙,他是从原籍上邽(今甘肃天水)徙居破羌县的。此碑建于东汉灵帝光和3年(公元180年),反映了西汉以来大批汉族人民从中原各地迁来湟水流域,与这里的羌人、小月氏人共同开发祖国边疆这一历史事实。
在汉代城堡中,规模较大、至今保存较好的要算建于西汉末年的西海郡城——海晏三角城,它是建于青海省腹地、时代最早的一座郡级建置城。当时的西海郡内还有新建的五座县城,假如按照惯例,首县即为郡城,则另外尚有四座县城。考古调查不负有心人,在今青海湖环湖的刚察、兴海、共和诸县正好发现了四座汉代古城,加上郡治三角城,正是当年的环海五县所在。耸立于青海湖畔丛草之中的这些古城,使人不难想见昔日“周海亭燧相望”的壮看情景。
在环海诸城的行列里,人们不难发现一座内外两重形制比较特别的古城,它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的切吉河畔,东距青海湖15里,这就是著名遐迩的吐谷浑王城———伏俟城。
公元397年到公元414年这18年中,在青海东部曾由鲜卑族秃发部建立过一个南凉小王国。它的国都先后数次迁徙于廉川堡(今甘肃永登境)、乐都郡(今乐都)和西平郡(今西宁)之间,而以乐都建都的时间为长,其故址就在今乐都县城以西的大古城一带。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灭李轨后,西平郡进唐版图改西平郡为部州,下辖湟水(今乐都)、部城(今西宁)和龙支三县。龙支位于河州和鄙州之间,地处河湟古道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龙支故县毕竟在哪里,很长时间以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近年来在民和柴沟北古城内出土了大量隋唐时期的文化遗物,古城方位里距均合于文献记载,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龙支城,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今日民和县境的隆治沟、隆治河、隆治乡所以称为‘隆治’,实则是古龙支的谐音。民和建县之初,县治就设于北古城四周的古部,稍前的明清时期,古部一直派有重兵把守,只是由于兰州西宁间近代交通的兴起,古部昔日的重要位置,才由川口镇逐渐替代。
唐宋时期的军镇堡寨在湟水南北、黄河两岸比比皆是。打开地图,以古城命名的地方屡见不鲜,称作塌城、黑城、白城、红城的地点也到处可见。
在龙羊峡口,夹河而立有两座古城,人称“姊妹城”。城中出土陶、瓷碎片和唐宋铜钱,当然是这一时期的军镇遗址。其实,从黄河河曲到积石峡口数百公里的黄河两岸,这种联翩而立的“姊妹城”还有很多对呢!它们大都建于两岸陡峭,河面较窄,形势险要而四周地形又比较开阔的葫芦口上。想来,当时四周必有桥梁,以控制交通要道,它们的军事功能自然再明显不过。
在万顷碧波环绕的青海湖海心山上也发现了一座古城。城中的残砖碎瓦和其它文化遗物可以向人们作证,它就是唐代名将哥舒瀚所建的“应龙城”。海心山当时人称龙驹岛,因吐谷浑人在岛上培育良马而得名。
在湟源县南境日月山乡哈拉库图村四周有座山,人称大、小方台。山上有座古城,建于悬崖尽壁之上,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这就是唐蕃双方多次易手、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城。石堡城的争夺战虽然导致唐蕃双方的一时失和,但躲汉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甥舅友谊却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四周日月山上的分界碑和家喻户晓、至今留传在民间的友好传说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西宁这座高原古城,若从西平亭建城算起,已经历了2100年的漫长岁月。在西平亭故址上改建西平郡城则是曹魏时期的事,距今也有1700余年的历史。此后,其名称虽屡有变更,称州、郡也好,鸣卫、府也罢,直到近代改称县、市,西平——西宁一直是青海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央。今日繁荣昌盛的西宁市曾经孕育在西平亭、西平郡、西宁卫、西宁府的襁褓之中,她们不仅是西宁历史发铺的里程碑,更是西宁历史发铺的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