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源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姓氏来源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转载
2021-04-20

  在我们今天的称呼中,百姓就是字面的意思——老百姓。详细一点就是指平民、国民、普通人,都被称为“老百姓”。

  可是在古代,百姓这个词可不能乱用。因为它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称呼。

  百姓不是指普通老百姓?

  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普通老百姓的称呼又是什么?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商代。在那时,严格的姓氏制度还没有形成,除了少数贵族,大部分普通人连名字都没有。商代是奴隶制社会,普通人都没有名字,就更别说地位低下、比牲畜还不如的奴隶了。

  因此,有名有姓的人不是贵族就是奴隶主,只有他们才能被称为“百姓”。

  到了春秋战国,有名有姓者的范围扩大了。

  《诗经·雅·天保》就说:“百姓,官族姓也。”

  一大批分封出来的贵族后裔和立了功得到官爵的士人纷纷用自己的封地和官职名字来当“氏”。姓和氏分流,更多人开始拥有姓名。严格来说,是氏+名。“百姓”逐渐失往贵族的意义,在范围扩大的同时,门槛也有所降低,官吏、士子、大地主都可以拥有。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那么这时的平民鸣什么呢?

  有两个专用的词:黔首、黎庶。

  黔:黑色,黑色的;首:头,脑袋。

  黔首就是裹着黑头巾的庶民,平民。

  黎:原义是众多,在古汉语黎也通“黧”,即黑色;庶:庶民。

  黎庶也是裹着黑头巾,也可以理解成辛劳耕作皮肤黝黑的庶民、平民。

  另外要说一点,在古代,成年男子出门是必须要戴头巾的。隋唐时是幞头,宋代之后是帽子。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谁要是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那样被人打掉幞头后还光着头(不戴任何东西)满大街乱跑,不仅是很不文明的行为,还会被抓起来严惩。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黔首和黎庶这两个称呼在战国时就已广泛使用,也有人将黔首和黎庶两个词合起来称“黔黎”,也是指普通老百姓。

  秦朝统一六国后,有颜色和数字(数字必须是六或六的倍数)强迫症的秦始皇认为秦朝是水德,所以要崇尚黑色,群臣衣服、旄旌、节旗都统一成黑色。他还把“黔首”规定为对平民的统一称呼,也是崇尚黑色的一种表现。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东巡刻石时曾多次使用“黔首”一词:

  琅琊台刻石:“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芝罘山刻石:“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黔首改化,遥迩同度,临古尽尤。”

  会稽山刻石:“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不过他并未能兑现“黔首安宁”的承诺。在无休止的征伐和徭役中,黔首黎庶离心离德,大秦王朝只经二世便轰然崩塌。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到了汉代,一切秦朝的东西都是不准确的,在形式上必须推倒禁尽。所以官方不再崇尚黑色,对平民也不再称为“黔首”。

  姓氏得到了长足发铺,普通平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氏。即便如此,“百姓”依旧不是指普通平民。

  百姓,百家之姓也。

  这里的百家,是权贵、豪强的专用称呼。

  简朴来说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后来发铺成魏晋时的士族阶层。

  普通百姓,尤其是穷人,在汉代有个专门的称呼——闾左。

  秦汉实施编户齐民的政策,以二十五家为一闾,有钱人住在闾右,穷人住在闾左。所谓闾左,就是贫农、雇农、佃农、无业游民等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者。

  而在黔首黎庶和奴隶之间,还有一种人,被称为“隶臣妾”。

  隶臣妾是指本人因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被处罚成为官府的奴婢。这里的奴婢包括男性和女性。男性就是隶臣,女性就是隶妾。合称隶臣妾。

  秦代的隶臣妾终身都要当刑徒,但可以用立功来赎免。譬如秦末章邯指挥的刑徒大军,就是以刑徒中精壮为主力,让他们用军功来赎罪,所以战斗力超强。

  汉文帝废除肉刑时才把隶臣妾从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

  

古代平民为什么不能鸣“百姓”,老百姓详细指的是哪些人?

  到后来,普通平民的称呼就更多了。

  譬如普通人只能穿着粗布麻衣,所以就用“布衣”来代称。

  后来又用白衣、白士、白丁来代指没有官职、没有功名、没有学问的人。

  直到唐代以后,门阀士族阶层彻底瓦解,以读书人为主力的新“士人”阶层兴起,“百姓”才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通用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