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家庙·宛如一件艺术品
△徐维耕·图
走在熙攘的状元街上,远远望见矗立着的庄氏家庙,气氛就有些肃穆起来。高低错落的屋脊各立燕尾,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庄氏家庙前门墙突出,墙面用六角拼花红砖砌成,两边安放着一对青石八角螭虎窗。家庙开三通大门,平时只在两旁的黑漆大门出入,中间的朱漆大门总是关闭着,一尺高的石门槛上再加一道二尺高的木槛。这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只有到祭祀祖宗的日子或迎接极尊贵的客人才能打开。
游客鱼贯而入,凭借入口处的资料,在短时间里大致就能明白和梳理出一个族群的源流和走向。一个人从哪里来,说来确实是一件大事。
家庙·让人心生安和之心
作为庄氏后人,毫不夸张地说,我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从前的长辈鲜有不知来处者——祖父在世的时候,时常和儿孙们提及:我们的祖先最早源自西北的天水郡,后向东迁到河南固始县。唐朝末年因避中原战乱,跟随舅舅王氏开始了南下迁徙之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终于,在到达南方一座深山的时候,如同远行的鸟儿嗅到了久违的巢穴的气息——这里良田平旷,屋舍俨然,此时可以收起翅羽落脚了。从此定居于永春湖洋。
时间流转到了南宋,出身显赫的官宦人家少年庄古山随亲迁往泉州东街,后因“爱青阳山水之秀”迁居到晋江之畔的青阳。
每个姓氏的家庙看起来几乎相似,不同就在于美感的差异,其中就包含着源于各自的气息。如果一座家庙里悬挂着历朝历代先人的匾额,它们的敦厚笃实,无疑会让人心生庄重安和之心。
青阳庄氏书香相传
青阳庄氏书香相传,明清两代,单是青阳本地庄氏就出了进士十五名、举人十六名、贡生八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八年,家族中有庄用宾、庄一俊、庄壬春三人同榜考中进士,人称“一榜三龙”。
明弘治十七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科举考试中,五科中共十人中进士,称“五科十凤”。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悬挂着一列金字匾额。除中门上挂的“庄氏家庙”匾外,还有万历己未年庄际昌“状元”匾、“会元”匾、万历癸丑庄奇显“榜眼”匾、乾隆己未庄有恭“状元”匾。其他众多进士、举人的匾额则挂满祠内的正厅和下厅。
每进家庙祭祖,族人们置身其间,于移步换景中感受着楹联匾额流淌出的书香的熏陶。
家庙,是中国人安顿祖先灵魂的地方。走入祭祖的厅堂,只觉空间轩朗宏敞,原来这里采用加长的梁架,中间只安两架步柱。负责管理宗庙的族人介绍,当年宗庙依山而建,左后角有块山石,工匠特意留下来当柱础,上面只安半截木柱。所以宗祠总计有九十九根半的柱子。
不忘来路,诗书继世
△施清凉·图
走出家庙的时候,斜阳拉长了燕尾脊的飞檐翘角,投射下金光和幻影。恍惚是一瞬间,我如同获解了神谕般的密码,明白了千年前先人们在一路的迂回奔波中,除了是一场场迫于生存的迁徙,我相信还有冥冥中的初心在召唤。
如出一辙的季风气候带来的绵软多水,闽南出门就迎面拂来的江风海涛,与千年前祖先居住的天水是如此一脉相承啊。再立于不远处远眺,家庙正当阳山之中,北对泉州,清源山如同案桌,开元双塔如同案上一副烛台,果然是个好所在!
家庙的祖龛前,状元庄际昌所撰的一副楹联似乎掷地有声——“自祖宗积德百余年忠孝休声贻我后;愿孙子承家千万世诗书文采向人前。”不忘来路,诗书继世,不正揭示了一个家族文化千载传承的奥秘吗?
稿源《从天水到晋江源》
作者:庄丽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